鲜红军旗高高飘扬,八一军徽熠熠生辉。今天,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八一军旗的红,映照着军民鱼水情的历史长卷。从南昌城头的枪声起,这抹红色便与百姓的炊烟交织,在岁月流转中酿成“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人民爱”的鱼水深情。
“难得举城作一庆,爱我人民爱我军”的诗句,为我们理解“双拥”工作——这项军民团结的伟大事业——提供了一个饱含深情的注脚。
(一)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和重要法宝。
从革命年代“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生死与共,到和平时期“军队支援地方建设,地方服务国防需求”的双向奔赴,“双拥”打破了“军”与“民”的身份边界,将个体命运与集体安全、局部发展与全局稳定紧密编织,形成“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人”的良性循环,反复验证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因此,“双拥”的庆典,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致敬,而是双向奔赴的共鸣。
当军营的号角与崇敬之夜的音乐同时响起,当军人的响亮口号与百姓的热烈掌声交汇,当梧桐树下的童谣与军营的歌声交织成韵,我们总能读懂“鱼水情”的醇厚绵长,它不是历史的陈词,而是鲜活的日常——是战士守护万家灯火的执着,是百姓牵挂子弟兵的滚烫;我们总能读懂“举城同庆”里的那份崇敬,它藏在老兵颤抖的军礼里,藏在军属胸前的光荣花上,藏在每个上海人望向军营时,那束带着温度的目光中——因为他们懂得,每一页岁月静好都有迷彩绿的底色,所有安宁都是军民同心绘就的风景。
展开剩余64%(二)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认识决定作法。
一场崇敬大会的诞生,背后是思想力量的推动。长期以来,拥军优属工作的核心在于“抚”与“恤”。“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的提出,标志着双拥工作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跃迁。尊崇,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敬意,是一种无需提醒的自觉,是一种融入血脉的文化认同。它意味着双拥工作要“暖兵心”,要“铸军魂”,还要“塑新风”。从“优抚”到“尊崇”,一词之进,背后是工作理念从“保障”到“引领”的转变,是从解决现实问题到塑造社会风尚的升维。
社会化双拥工作的价值重塑,终究是回归“人”的本质——让每一名军人感受到被尊崇的荣光,让每一位百姓体会到参与国防的意义。当崇敬成为社会的集体潜意识,当“双拥”成为全民的精神自觉,“精神长城”的隐喻便有了更厚重的时代注解。这座“精神长城”是由崇敬之心为基、军民情谊为砖、双向奔赴为榫卯,在岁月中不断筑牢的心灵防线与精神纽带。双拥工作的终极价值,从来不是完成量化的拥军指标,而是通过持续的情感互动与价值认同,“精神长城”的构筑便会成为抵御风险、凝聚力量的永恒根基,让“军民团结如一人”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新时代的生动实践。
(三)
城市,文明发展的空间,现代化建设的载体。双拥工作是“国之大者”,也是“城之要者”。历史大潮奔涌,鱼水情早已刻进城市的年轮。以历史的纵深感来把握当下的实践,回望“难得举城同一庆”的诗句,我们对新时代的“双拥”有了更深的体悟。
今日之“城”,已远非昔日可比。蒸蒸日上、日新月异的中国,山川形胜间,一座座城市拔节生长、新颜舒展,508个全国双拥模范城(县)构成其中璀璨夺目的绚丽风景。上海16个区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赢得“满堂红”,为现代化人民城市注入温暖底色。城市之蝶变,记录着“不断改进创新、与时俱进”的双拥工作实践篇章,也是“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个缩影。
今日之“庆”,已远非昔日可比。新时代,双拥工作的内涵和外延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不仅仅是物质的给予,更是精神的洗礼;不再是部分人的节日,而是全民的共识;不再是一种集中式、阶段性的庆祝与优抚活动,而是常态化的风尚。它正从以物质保障和解决“后路、后院、后代”问题为主的“优抚模式”,向着以凝聚全社会发自内心的价值认同与精神尊崇为内核的“崇敬模式”稳步跃升。
“新形势下,双拥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军民融合发展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迈向建军百年,迈向2049,“巩固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关乎民族精神、国家力量的伟大升华,让我们用行动筑牢“精神长城”。
发布于:上海市股票怎么加10倍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