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总统普京近日明确表示,乌克兰东部五地区,克里米亚、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已成为俄罗斯宪法的一部分,领土归属“不容谈判”。
这一强硬表态彻底关闭了俄乌谈判中关于领土问题的可能性,意味着乌克兰若想收回失地,唯有通过军事手段,但面对军力远胜自己的俄罗斯,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25年2月27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德米特里·佩斯科夫代表官方发表声明,明确指出克里米亚和乌东四州的地位问题已被排除在任何可能的谈判议程之外。 这些地区的归属,在俄罗斯看来,已经通过公投和入宪程序彻底解决,没有讨论余地。
这并非俄罗斯突然转向强硬。 早在2014年,俄罗斯就通过签署克里米亚入俄条约,将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半岛纳入其版图。 当时的行动被西方批评为破坏乌克兰领土完整,但俄罗斯则强调这是尊重克里米亚居民的意愿。
普京对乌克兰有着深厚的历史情结和战略执念。 他在2021年8月曾发表题为《论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的历史统一》的长文,深入阐述两民族共同的历史渊源、信仰和文化,论证乌克兰倒向西方的恶果,并呼吁乌克兰不要成为西方国家的“反俄工具”。
普京在文中强调,乌克兰的首都基辅是东斯拉夫文明的摇篮,两国拥有共同的信仰、文化和相似语言。
他指责乌克兰精英挥霍了几代人的成就,否认历史,并自愿成为“西方人质”,参与全面“反俄项目”,导致乌克兰发展水平每况愈下,成为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尽管乌克兰被西方拖入反俄游戏,普京仍多次表示俄罗斯对俄乌对话持开放态度。 他声称“只有在与俄罗斯的伙伴关系中,乌克兰才有可能获取真正的主权”,并强调“俄罗斯过去和将来都不会反乌克兰”。
俄罗斯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不计成本地要“拉住”乌克兰,主要源于其地缘战略考量。 乌克兰是俄罗斯抵御北约东扩的屏障,也是其南下的战略通道,其外交政策与俄罗斯国家安全利益以及发展战略紧密相关。
2024年11月,普京在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年会上再次谈及乌克兰问题。 他表示,如果乌克兰不实现中立,很难想象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能有睦邻友好关系,因为“不中立意味着乌克兰将不断被他人用作损害俄罗斯利益的工具”。
普京同时表示,俄罗斯有意为长期解决俄乌冲突创造条件,让乌克兰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但他也强调,乌克兰的新边界将“取决于事态发展和俄罗斯历史领土上居民的意见”。
俄罗斯愿意进行和谈,但不是基于基辅方面“每个月都在变换名称的愿望”,而是基于“当今形成的现实”和此前在伊斯坦布尔达成的协议。 这一表态暗示俄罗斯只会在当前实际控制线的基础上进行谈判,而非回到战前状态。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多轮严厉制裁,试图迫使俄罗斯改变其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 这些制裁涉及金融、能源、科技等多个领域,对俄罗斯经济造成了巨大压力。
面对西方制裁,俄罗斯加快了“向东转”战略步伐,强化与亚太国家的经济合作。 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俄罗斯就确定强化战略东移亚太的战略选择,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这一进程进一步加速。
俄罗斯不断强化战略东移亚太是由国内外各种因素决定的。从发展态势来看,俄罗斯转向亚太向东看,是长期实行的重要战略选择,并非权宜之计。
在美国重返亚太地区、俄美对抗与美欧对俄经济制裁不断强化的条件下,俄罗斯借助其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优势,强化融入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进程。
加快开发与开放东部地区,是俄罗斯不断强化战略东移亚太的一个直接原因。普京认为,俄罗斯经济今后的发展,能否崛起,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大国,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东部地区的发展。 因为东部集中了俄国70%—80%的各种重要资源。
为了加快东部地区的发展,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2014年俄联邦成立了由时任总理梅德韦杰夫直接领导的远东社会发展经济问题委员会。
2014年12月20日,普京总统批准了《俄罗斯社会经济超前发展区联邦法》,2015年7月,又批准了《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法》。
2025年,俄罗斯的“向东转”战略进一步加速。 普京亲自下达指令,要求将中俄朝蒙四国边境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国家优先级最高的战略工程。 M12“东方”高速公路成为焦点,俄政府频繁高层视察,项目推进速度罕见。
欧盟与俄罗斯关系进入冰点,西方金融、科技、能源封锁让俄罗斯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出口。 普京的决断背后,是对欧洲市场“政治铁锁”彻底落下的现实判断,俄罗斯开始重新规划国家命脉,誓言在欧亚大陆打开新的生命线。
M12“东方”高速公路是一项超过50亿人民币的超级投资。 设计时速120公里,双向四车道,从莫斯科出发,穿越乌拉尔,直抵叶卡捷琳堡,未来延展至秋明州首府,最终并入整个西伯利亚路网。 预计2030年前后总长度将达到近2000公里。
2021年初,M12项目正式动工。 2023年,莫斯科至喀山段全线贯通,2025年7月叶卡捷琳堡段开通,当前已完成1845公里建设,剩余114公里正在冲刺。 俄方规划,2026年延伸至秋明,西伯利亚主干路网升级计划追加投资超340亿人民币。
即便在俄乌冲突最激烈、财政最紧张时期,俄国拨款依然覆盖该项目七成资金。 东方高速的优先级,超越国内几乎所有其他基建工程。 每一分投入,都是对生存底线的再定义。
黑河—卡尼库尔干口岸成为“东方”高速东线的战略节点。 自2022年6月起,货运和客流量暴增,截至2025年7月已通行超170万辆车。 俄总理米舒斯京亲临视察,要求年底前完成全部升级,建设数字化管理体系。
对俄罗斯来说,这不仅是对中国开放的通道,更是连接远东、振兴西伯利亚的生命线。 俄方内部将其视为突破困局、实现物流枢纽转型的关键工程。
俄方不仅在中俄边境发力,也在全力推进与朝鲜、蒙古的互联互通。2024年4月,图们江汽车桥项目开工,计划2025年夏竣工,桥长850米,俄方承担300米主桥和2.4公里引道。 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提升俄朝间人货流通能力。
西伯利亚路网升级计划总投资3700多亿卢布,力争在2030年前后将西伯利亚公路整体水平提升至全国平均。 俄高层频繁督导,显示出对亚洲新通道的极高期待。
在哈萨克斯坦、蒙古方向的口岸和公路升级,也同步展开。 俄罗斯希望通过与中、朝、哈、蒙的基础设施互联,重塑欧亚物流枢纽地位,争取在区域经济网络中获得更大主动权。
俄罗斯的“脱欧入亚”带有浓厚的被动色彩。 欧洲市场大门紧闭,亚洲成为唯一出路。 无论是“东方”高速还是与朝、蒙、哈的口岸升级,都不是浪漫转型,而是现实压力下的本能求生。
2023年10月,普京在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年会上谈及“一带一路”倡议时表示,该倡议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他强调,俄中两国合作如今依然是稳定国际局势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俄中双方不会建立任何小集团,而是对自己周边发生的事被迫做出反应。
普京还介绍,俄中两国正在合作建设公路和铁路,在工业生产领域也正在开展务实合作,在双边贸易上双方发挥着互补作用。
2023年9月,在第八届东方经济论坛上,普京释放持续加快俄远东地区发展以及扩大与亚太国家经济合作的信号。
他介绍,近年来俄远东地区投资增速达到俄罗斯平均指标的3倍,即从2014年到2022年,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而远东地区增长39%。
发展远东地区是俄罗斯在21世纪的战略优先事项。 普京强调,俄政府正在制定和完善远东地区能源长期发展规划,计划扩大远东地区物流路线。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以来,俄罗斯将亚太国家作为远东地区开发的主要伙伴,希望扩大对亚太国家出口,同时吸引亚太国家更多投资远东地区。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后,俄罗斯对外经济合作的重心开始进一步从欧洲转向亚太。
俄罗斯重点发展与中国、印度、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 正所谓“西方不亮东方亮”,俄罗斯希望通过加大与亚太国家的经贸合作,消化与西方经济分手空出来的出口产能,保持俄能源出口规模和财政收入稳定。
与此同时,西方对乌克兰的支持力度正在减弱。 2025年3月,北约秘书长吕特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乌克兰加入北约已经不是选项了……未来,我们将恢复与俄罗斯的正常关系。 ”
西方国家在俄乌战争初期一直声援乌克兰,但这并不妨碍他们逐步抛弃乌克兰,捍卫自身利益。
这种转变源于多重因素:经济上,俄乌战争导致能源危机,西方国家面临高通胀、经济增速放缓、财政赤字等问题,支持乌克兰的能力和意愿都受到限制。
军事上,西方国家这几年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力度很大,但也并非没有短板。 大量支援给乌克兰的先进武器装备均来自于各国军队库存。
这些先进装备,虽有部分新生产,但整体来看,库存减少,西方各国自用军事装备捉襟见肘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地缘政治上,北约放弃乌克兰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因为乌克兰加入北约势必导致北约与俄罗斯直接对抗,而北约国家谁也不想打仗,这就是最直接的理由。
国际层面上,随着俄乌战争的持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呼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 而且,就连西方国家现在的口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从马克龙、斯塔默,到如今的吕特,都在强调与俄罗斯恢复正常关系。
尽管美欧已向乌克兰提供超千亿美元军事援助,但2025年西方内部因能源危机、通胀压力和选举周期导致支持力度减弱。 欧洲国家更关注经济复苏,而美国可能将乌克兰作为与俄罗斯谈判的筹码。
俄军通过消耗战逐步扩大控制区,2024年占领领土达2023年的7倍,并利用能源武器如天然气断供分化欧洲。
克里姆林宫目标明确:阻止北约东扩、巩固乌东控制权,甚至可能效仿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事实占领”模式,长期化争议领土。
泽连斯基提出“和平公式”,要求俄军完全撤出,但缺乏国际执行力。 若西方施压加剧,乌克兰或被迫接受“朝鲜停战模式”,名义停火但法理未终战,默许俄罗斯控制克里米亚和顿巴斯。
战争导致乌克兰基础设施损毁、人口外流超千万人流离失所,农业和工业体系瘫痪。 即使停战,重建需至少十年,而西方承诺的援助可能因国内压力缩水。 乌克兰若无法摆脱对援助依赖,或将沦为“经济附庸国”。
泽连斯基曾暗示“愿辞职换和平”,但新领导人面临更复杂的平衡:既要避免被国内民族主义者指责“卖国”,又需在俄美夹缝中寻求中立。
若亲俄派或务实派上台,可能转向“两山轮战”模式,即局部冲突常态化,同时与欧洲保持有限合作。
2025年7月北约峰会期间,G7国家虽然发表了所谓的“安全保障宣言”,但内容空洞无物,既没有具体的执行时间表,也缺乏实质性的军事部署。
讽刺的是,奥地利、克罗地亚等6个欧盟国家甚至拒绝加入这份宣言,凸显出欧洲内部对乌克兰问题的分歧与冷漠。
美国的态度变化尤为关键。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对乌克兰的援助政策反复无常。 2025年7月,特朗普以“国内库存不足”为由,暂停了对乌克兰的新一批军事援助,其中包括“爱国者”防空导弹和“海马斯”火箭弹等关键装备。
这一决定正值俄军准备发动夏季攻势的关键时刻,被外界视为对乌克兰的“釜底抽薪”。 分析人士指出,美国此举背后暗藏政治交易:以放弃对乌克兰的支持为筹码,换取俄罗斯在伊朗问题上的让步。
令人心寒的是,美国国会对援乌议题的态度愈发冷淡,参议院两党领袖甚至联合声明,在2025年底前不会批准新的援助计划。 这种“弃卒保车”的做法,彻底撕下了美国“盟友”的伪装。
欧洲的表现同样令人失望。 尽管欧盟在2025年3月的特别峰会上通过了“重新武装欧洲”计划,但实际执行力度大打折扣。 原本提议的400亿欧元军事援助被缩减至专注于提供200万枚炮弹,且匈牙利等国明确表示反对。
德国虽然承诺出资购买美国武器转赠乌克兰,但这种“间接援助”本质上是在为美国的军工复合体买单,既无法解决乌克兰的燃眉之急,也暴露了欧洲在安全事务上对美国的深度依赖。
值得玩味的是,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同期宣布大幅提高国防预算,但资金主要用于本土军备建设,而非援助乌克兰。这种“欧洲优先”的策略,让乌克兰民众看清了欧洲的自私与虚伪。
战场上的形势进一步加剧了乌克兰的困境。 2025年6月,俄军占领了欧洲最大的锂矿所在地舍甫琴科村,这处战略资源原本是泽连斯基政府计划“贱卖”给美国资本的关键筹码。
锂矿的失守不仅削弱了乌克兰的经济潜力,也让西方投资者对乌克兰的前景失去信心。 与此同时,俄乌第三轮谈判在伊斯坦布尔草草收场,双方在领土、中立地位等核心议题上的分歧依然巨大。
俄罗斯提出的“和谈备忘录”要求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和乌东四地的归属,而乌克兰则坚持“恢复1991年边界”,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让和平遥遥无期。
经济领域的崩溃更是雪上加霜。 2025年第一季度,乌克兰GDP仅增长0.7%,远低于战前水平,而通胀率却飙升至13.4%,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7%。
电力和天然气价格的暴涨导致民生成本激增,面包、牛奶等基本食品价格翻倍,普通民众的生活陷入困境。
乌克兰国家银行承认,由于领土丧失和基础设施损毁,经济增长潜力已经耗尽,未来几年可能陷入“滞胀”泥潭。 这种经济困境不仅加剧了社会动荡,也让民众对战争的支持度大幅下降。
2025年3月,基辅街头爆发了自战争以来最大规模的抗议活动,民众举着“美国背叛了我们”的标语,直接表达对西方的愤怒与失望。
泽连斯基政府的统治基础也在动摇。 为了维持战时状态下的集权统治,泽连斯基以“抵抗俄罗斯”为由,相继暂停了多个反对党的活动,限制媒体自由,并建立由政府控制的工会组织。
这种治理模式虽然短期内巩固了权力,却引发了民众的普遍反感。 2025年7月,泽连斯基签署的一项反腐法案试图将国家反腐败局和特别检察官办公室置于总检察长的管辖之下,被批评为“为政治干预开绿灯”。
此举引发了基辅、利沃夫等地的大规模抗议,数千名民众聚集在总统府前,高呼“法律必须独立”的口号。 最终,在国内外压力下,泽连斯基不得不撤回法案,但这一事件已经暴露了其统治的合法性危机。
乌克兰民众的觉醒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三年多的战争让他们付出了惨重代价:超过百万军民伤亡、22%的GDP损失、大量领土被占领。 更令人痛心的是,他们曾经信赖的西方盟友不仅没有兑现承诺,反而将他们推向了更危险的境地。
这种认知的转变在社交媒体上尤为明显:越来越多的乌克兰人开始质疑战争的意义,批评政府的亲西方政策,并呼吁通过谈判实现和平。
尽管泽连斯基仍在公开场合强调“抵抗到底”,但民间的反战情绪已经如暗流涌动,随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社会动荡。
股票怎么加10倍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