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吗?在三国那个英雄辈出的“罗马竞技场”,甚至有“得凤雏、卧龙者得天下”的说法!可偏偏,就是拥有了凤雏(庞统)和卧龙(诸葛亮)这两位顶级智囊的刘备集团,最后还是在大片血雨腥风中惨败收场。不禁让人奇怪,三国史上最强大脑组合,为何没能让刘备笑到最后?难道天才组合也可能是“昙花一现”?到底是哪一步棋走错了导致“全线崩盘”?答案跌宕起伏,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战略之争,犹如一锅红烧肉里加不加八角,家家都有家家理。刘备手下有两个头号军师,一个诸葛亮,滴水穿石般稳,一步不让地要守住荆州当命根子;一个庞统,胆大心细型选手,一见荆州不妙就要主张趁早扔掉,主攻益州(四川地带),稳中求变。你说是守是攻?刘备左右为难,团队内部分歧如同装了定时炸弹,无声地倒计时。话还没说透,大家只知道最后刘备惨,谁的主意更对呢,古今学者争得面红耳赤,今天咱就要拔开这些历史迷雾,揪出那根决定命运的导火索。
按理说,卧龙凤雏“两驾马车”应该像铜锁一样稳,结果却是车轮轱辘跑飞了。看看当年刘备的战略布局,东边的荆州夹在曹操、孙权的包饺子中间,西边的益州却是鱼米之乡、人心向背。诸葛亮主张严守荆州,说这里是天下心脏,丢不得。可庞统一进团队,点明荆州就是夹心饼,得了守不牢,不如趁早抢占益州做根据地。战略之争摆开,老百姓看法也有分歧——有的说要像诸葛丞相那样多考虑长远,别让敌人有机可乘;有的却摇头:荆州兵多粮少,天天打仗,实在不是长久之计。到底是守成好,还是拼一把能活?谁都拿不准。
表面上,差不多刘备集团风头正盛,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降兵三万,有人欢喜有人忧——兵多力量强,但粮食可就不够分了,补给线变成了麻花。关羽喊饿,刘备的兵粮却卡在益州,没人给他打气。这时候,刘备在益州忙着发财,结果荆州后院失火,曹魏、孙吴轮番找上门。偏偏刘备集团的后勤调度就像打折手机,掉链子让大事变小事,小事变大祸。有人提出,“咱要是快刀斩乱麻,占了益州家底厚实,荆州让出去结个盟友,也许还能长长久久。”可旁边立马有人唱反调,“你要是丢了荆州,孙权会信你?曹操会放你一马?等于是割肉喂虎!”看似平静,战争的火苗却在桌底下悄悄蔓延。
就在大家以为已经是最坏的时候,历史却突然开了个更大的玩笑。借着刘备忙于西进、诸葛亮坚决守荆州、庞统未竟之志的空当,孙权眼疾手快,偷袭荆州,把关羽打了个措手不及。荆州一丢,关羽兵败身死,刘备集团的整体战略如纸牌搭建的房子一样轰然倒塌。老谋深算的孙权就像围观桌游的观众,瞅准时机下场“截胡”,把曾经一块肥肉变成自己口袋里的储备粮。此时你才发现,庞统的“速占益州、稳后方”思路其实是未雨绸缪,而“死守荆州”就等于是带着一锅漏底的铁饭碗硬撑着不撒手。许多年后,连身为诸葛亮的追随者也开始反思——是不是走错了关键一步棋?
表面上,全国局势为之一静,荆州归了孙权,益州勉强稳住阵脚。刘备表面上还算风光地占着四川,却已经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时的问题可就大了——对外有曹魏霸气逼人的强硬,对内资源消耗殆尽,还得应付原本盟友转身变脸的孙权。局势不巧,一个假动作带来一连串障碍:刘备失去了战略纵深,诸葛亮北伐等于单腿跳远,粮草兵员成了“梦想中的后勤”。更要命的是,集团内部早已出现裂痕。诸葛亮虽能忍,终究也压不住大势已去的疲惫军心。“弃地而安民”的庞统思想被历史雪藏,大多数将领反而只会讲“英雄血泪史”。和解无望,分歧越拉越大,刘备王朝犹如纸糊的龙舟,被涨潮的江水一点点撕碎。
照这么说下去,刘备集团当初觉得自己“卧龙凤雏齐上阵,铁打的江山牢又牢”,实际结果却像拼装家具——安装手册全在,可配件倒是少了半截螺丝。你说主张守荆州的诸葛亮厉害吧?结果还不是被朋友“背后捅刀”,同盟瞬间变敌人。而庞统一片好心,让你先占益州、积蓄家当,再拉小伙伴北上打大Boss,可惜战略还在嘴边,人就在半道突然“掉线”,后人唏嘘不已。最逗的是,到了最后诸葛亮北伐费尽心思,才发现当年没听庞统话是多大损失。假如真的让你重来一遍,你是不是还想继续抱着荆州那口破锅死扛?还是趁早攒一屋新粮,拉一批新兄弟赚大钱?夸诸葛亮勇气可嘉,但主意是好,下场真不敢恭维!
现在:是诸葛亮太看重“持久战”,还是庞统太高看现实的变数?你觉得要是让庞统活到后来,刘备真能靠益州成就大业,一路打到中原?还是说凭诸葛亮的苦心孤诣,强撑荆州就是迟早掉链?历史的齿轮,到底拧在哪颗螺丝上就能少些冤枉路?你是站诸葛亮,还是信庞统?欢迎在评论区大战三百回合——别光看热闹,记得带上你的金点子跟历史来一场头脑风暴!
股票怎么加10倍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