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那会儿,中国商飞画的大饼可香了,说今年要交付25架C919大飞机。结果呢?眼看快到年底,掰着指头一算,实际交到航司手里的,也就区区6架。
这可不光是数字不好看。这背后,是中国航空工业的雄心,结结实实地撞上了现实这堵墙。这里头的故事,可比数字复杂多了。
画的饼太大航司吃不着
要说最先感到这股寒气的,还得是咱们国内那几家顶梁柱航空公司。你想想,国航和东航,那都是行业里响当当的角儿,本来眼巴巴地盼着,今年自家机队能添上10架崭新的C919。
可大半年都过去了,两家公司各自就拿到了一架。这连计划的零头都凑不上,说出去都让人觉得有点尴尬。这种失望,恐怕只有等新机的人才懂。
南航那边的情况就更有意思了。计划里是要收12架飞机的,结果到六月份,慢悠悠地才来了3架。关键是,这几架飞机还是“融资租赁”来的,说白了,飞机的所有权还没完全在自己手上呢。
咱们再往回看,到2024年底,C919总共才交付了16架。可它手上的订单有多少?超过1500架!这么一比,简直就是毛毛雨。很明显,从“我能造”到“我能又快又好地批量造”,这条路,C919走得比想象中要难得多。
心脏病犯了全身都难受
其实商飞自己一度也挺乐观。年初还说年产能要干到50架,到了三月份更是豪言要冲75架。可这股热情没烧多久,目标就一降再降,从25架最后落到了6架的骨感现实上。
每一次数字下调,都像是一次无声的叹息,背后是供应链出了大问题。
要命的是,C919现在跳动的那颗“心脏”——LEAP-1C发动机,是美国通用和法国赛峰合资公司造的。简单说,飞机最核心的动力,咱自己说了不算。
今年五月,麻烦说来就来。特朗普政府突然一纸令下,暂停了LEAP发动机对中国的出口。这一拳,不偏不倚,正中C919生产线的要害,所有计划瞬间被打乱。
虽然七月份供应是恢复了,但这次短暂的“断供”风波,给每个人都提了个醒。它血淋淋地告诉我们:过度依赖别人的技术,风险有多大,随时都可能被人釜底抽薪。
更愁人的是,美国国防部已经把商飞列进了一个名单里。这意味着,未来可能还有更多的技术高墙等着我们。有分析师说得更白,发动机供应一出问题,可不只是延期那么简单,搞不好就要面临违约,赔钱是小,信誉是大。C919手上那近400架海外订单,可都悬着呢。
咱自己的心脏快跳起来了
被人这么“卡脖子”,除了咬牙自己干,没别的路。咱们为C919量身打造的“中国心”——长江CJ-1000A发动机,就成了唯一的希望。
好消息是,这颗“中国心”争气,研发已经到了最后关头。中国工程院的张彦仲院士透露,CJ-1000A已经在冲刺适航取证了,预计今年就能搞定,离真正装上飞机不远了。
从数据上看,CJ-1000A一点不差,推力能到13.5吨,省油和降噪方面,甚至比现在用的还好。这绝对是给C919的未来打了一针强心剂。
按计划,今年装上“中国心”的C919就要试飞,明年开始拿认证,争取2027年量产,到2030年,满天飞的C919都能用上咱自己的发动机。
造飞机可不是搭积木
不过,话又说回来,自研的路哪有那么好走。航空发动机的认证过程,那叫一个严苛,几千个小时的极限测试,一点都不能含糊。
而且,就算发动机搞定了,就万事大吉了吗?一位在航空外企工作的朋友就说,有时候真正卡住生产的,不是发动机这种大家伙,反倒是一些不起眼的传感器、电线之类的小零件。
C919的航电、飞控这些关键系统,现在也还攥在霍尼韦尔这些美国公司手里。这背后需要的,是一整个产业链的崛起,从材料到加工,再到维护,缺一不可。这需要砸钱,更需要时间去熬。
结语
虽然生产这边困难重重,但已经飞起来的C919,表现却相当不错。从去年五月开始商业运营,已经安全拉着超过200万名乘客到处飞,口碑也慢慢起来了。东航那几架C919,上座率稳定在八成,飞机利用率也达到了优秀水平。
这让人不由得想起当年的中国高铁。不也是从引进、消化,到最后把所有核心技术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吗?C919今天的痛,或许就是破茧成蝶前必须经历的挣扎。
商飞已经在上海临港规划第二条生产线了,目标是2027年年产150架。但厂房好盖,一条自主、安全的供应链却难求。这场从“能造”到“能造好、造得多”的转型,注定是一场硬仗,也是中国航空工业躲不掉,也必须打赢的未来之战。
股票怎么加10倍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