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在内,阳之守;阳在外,阴之使。阴平阳密,脏腑和和,气机流转而不显露,生命活活不息。一旦气机逆乱之象显露,必为阴精夺损于内,阴不制阳,阳气虚张于外。阳气者虚劳则张,虚劳夺损气血而累及真阴,是谓根基动摇,真气逆乱。
真气上逆,复邪秽相从,病患大焉。邪秽之所生,脏腑虚损升降出入失常、血气津液敷布受阻,以致寒湿痰饮内积,而风火逆作。真气上逆,裹胁胞中寒湿外冲肌腠玄府而不透达,气机阻碍,相火失于敷布,则肉疭筋挛,肌肤暴肿暴痒;上逆冲胃,鼓动痰湿相从,地气上升受阻,则作呕作眩;上逆冲胸,搅动伏痰伏饮,天气下降不能,则作悸作咳;风火逆从,冲嗌冲窍,火阳并于上而不下,则暴聋暴哑,发癫发仆。真气封固在下,谓在潜底,所以能动摇根基者,必因脏腑虚损在先。
脏腑虚损,或贪于口,或痴于情,或愤于志,总因心欲多纵。纵欲耗精,先于脾土,终累真阴。脾土者,灌血气于五脏六腑,脾精耗损则土克水无能,水失封藏而真阴夺焉。阴亏不能阳,阳在外,弥加虚张,而一底真气既乱,四方邪秽无不从焉。
临床证治,先诫其心。心持欲久而智昏,开悟不得,亦当循循诱导,终不弃之。至于用药,持“阳气虚张于外而真阴夺损于内”之理,入手脾肾,培固真阴,是谓治本。祛除寒湿痰饮邪秽,是谓治标。
《黄帝外经·从逆窥源篇》曰:“凡气逆者,真阴之虛也。真阴之虚,何遂成气逆乎?真阴者,肾水也。肾水之中有火存焉,火得水而伏,火失水而飞。凡气逆之症,皆阴水不能制阴火也。故治气逆者,皆以补肾为主。”奉此经授,诚不吾欺,每于临床奏效。譬如,一男子胃肠留饮作呕逆数月不止,化饮降逆不效,识其劳急害脾而肾精夺损,劝诫其心,切勿用急,药以养肝健脾佐用覆盆子敛藏肾精而愈。一妇患奔豚气,奔豚汤不愈,识其多忿积怨而损肾志,劝导其心开朗,药以养肝健脾佐用地黄、五味子固肾精而愈。一女子经前鼻衄,养血敛火不愈,识其行事心切,火浮上而不得水济,劝诫其心平和,药以温脾土而收敛浮火,佐用地黄枇杷叶令金肃生水而愈。等等不一,不复赘述。
甲辰夏月,潘若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股票怎么加10倍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